劍橋二十世紀政治思想史(出書版)分節閱讀 37
第二个问题是,什么样的政治组织、制度以及战略最有助于实现目标?同样在这里,20世纪的
思想家有着完全
同的主张,甚至在
们
部也存在很
分歧。
们当中有社会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生
区域主义者、生
女
主义者、极端生
主义者、社会生
主义者以及完全回避政治解决途径的自称的生存主义者(survivalists)(参看Dryzek 1997对相关类型的列举)。但
主义者
般都有如
基本共识:最可
也是最有效的制度往往是广义
民主的、某种程度
去中心化且在实践中是开放的和参与
的(例如:Porritt 1984; Dobson 1995)。然而,即使在这
点
们之间也存在分歧。
些
主义者认为,由于环境问题非常复杂,这就
某种形式的协调,因此只有借助现代国家及其相关部门以及国与国之间的
作(Ostrom 1991; Goodin 1992)。
保护自然环境免遭
为的破
,唯
的
路就是“多数当事者通
建立共识,相互牵制”(Hardin 1968)。另有
主义者则走得更远,
们认为环境危机随
可见,其
度和广度
某种威权和等级式的且并
必然是民主式的国家的积极
预(Heilbroner 1980; Ophuls 1977; Catton 1980)。这种可怕的预测和提议使得某些批评家认为,
政治思想与法西斯主义或纳粹式的政治实践有着历史和逻辑
的关联(Bramwell 1989; Pois 1986; Ferry 1995, ch.5)。
管有些言
其实,但这仍可作为
个有益的提醒,它促使
主义者对
们自
部的盲信者和威权主义者保持清醒的认识。
【收藏長天小說網,防止丢失阅读度】
第三类问题涉及政治制度的形式和结构。西方自由民主的利益集团政治是实现环境目标的最佳选择吗?
主义者是否应当将自
组织成政
和
集团?
们是否应推举自己的候选
参加公职竞选,或代表
们的
主张
行游说?为了获得某些暂时的政治
的胜利,
们是否应当采取妥协策略?或者说
们是否应当依然作为
种基础广泛的运
,远离
派倾轧和
集团政治,以免牺牲自己的主张以
广
选民的喜好?7
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的回答仍然是运
各派争论的焦点。在美国这样的两
制国家,第三
几乎没有希望在政治
获胜,它们最有效的策略是影响民主和共和两
的政纲和政策。而在其
政治
制中则往往存在其
可能
,例如,在实行多
制的议会
制中,组建
失为明智之举,如在英国和德国,当然最好是实行比例代表制,在那里,国会或议会席位是按照
同候选
或政
所得选票的比例分
。
许多的
主义者坚持认为,传统的政
政治已经陷入
痪,它对
运
有腐蚀作用,与之妥协是
遭诅咒的。实际
,其中
个
“地
优先”(Earth First)的组织就提
了这样的
号:“保护地
,毫
妥协”。而由于妥协是政治和立法的核心,许多
的环保主义者对政
政治
屑
顾。“
”
派主张采取直接行
:诸如公民
从、游行抗议、示威。在
们看
,这样的行
只
是非
的且针对的是财产而非个
,那么它无论在政治
还是在
德
都是
理的。例如,为了修筑
速公路或
行其
类型的“开发”而破
生
栖息地,这样的行为可以通
非
的公民
从予以阻挠。通
引起公众对相关议题的注意,抗议者希望
育
们的同胞公民或者“提
们的意识”,从而向
们的政治代表、规划
员以及决策者施
。甚至那些持极端立场的
行
主义者支持并运用“生
有意破
”(ecotage)或者“破
行
”(monkey-wrenching)——损毁机器,破
测量员的标杆,为古树“钉
标记”以防砍伐,以及其
策略。围绕这些
法的争论始终是环保主义阵营
部政治和哲学争论的热门话题(Foreman 1991; Goodin 1992, pp.133-135; List 1993)。
结 论
20世纪的政治思想并
是某种单
的、有着
在统
或逻辑
致
的理论
系,而是由各种
同的主题和关注、猜想和问题、主张和分歧构成的综
,它们的批评矛头直指现代工业(如今或许可以称为
工业)社会的
暗面。在新世纪
临之际,
政治思想更趋(
管尚未)完善。在众多迄今仍未解决的问题当中,有几个议题值得格外注意:
个“更
”的世界是否需
场尼采式的“重估
切价值”?
们能否营造
个充分利用现成的理论资源的世界(Ball 2001)?
主义者是否应当彻底抛弃
类至
主义或
类中心主义?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是否会
而导致如
危险:即
类的某些权益可能会在某种生
中心主义
理的名义
遭到侵犯(Ferry 1995)?如何才能将环境保护与社会正义结
起
(Dobson 1998)?其
以功利主义和以权利为基础的自由主义为代表的主流政治哲学是否包
某些概念和理论资源,从而有助于建构
种有说
的
政治理论?8自然环境与城市里的“
造环境”以及其
类居住地之间应当建立怎样的关系(Light 2001; Dagger 2003)?诸如此类以及其
充
争议的问题尚未得到
意的回答。
* * *
1 其可参看Carson ( 1962), Goldsmith et al.( 1972), Ehrlich (1969), Commoner (1971), Catton (1980); 此
久还有德国
(1983)的政治宣言以及
列颠等国的
。
2 有关20世纪“环境话语”之多样的系统考察,可参看Dryzek & Schlosberg ( 1998);亦可参看Sessions(1995)。
3 些
理论家如Taylor(1986)提
种“以生
为中心”(或者以生命为中心、以生
圈为中心)的视角,而其
则称其为“生
中心主义”视角。术语差别在这里似乎无足
重。
4 Leopold(1949, p.262)。这是否意味着所谓的“自然主义谬误”,从“实然”推“应然”,有关讨论可参看Callicott(1989,ch7)。
5 将马克思视为最早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参看Parsons(1977),有关批评可参看Grundmann(1991)。步的文献可参看Hughes(2000)。
6 罗尔斯是20世纪哲学家中首先明确讨论“代际之间正义问题”的(1971, sec.44, pp.251-258)。
7 部某些旷
持久的
烈争论正是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的。例如,在德国
部,
条主义者(fundis)坚持
们纯粹的或“原
旨主义”立场,反对现实主义者(realos)所主张的政治“现实主义”、妥协以及与其
政
建立联盟。由于现实主义者
益占据
风,导致德国
些著名的
条主义者(最著名的是Rudolf Bahro)脱离
。参见Bahro(1986, pp.210-211)。
8 O’Neill (1993) 的回答是否定的,而功利主义者Goodin(1992)和以权利为基础的自由派士Barry(1989)的回答则是肯定的。
第五部分 超越西方政治思想
第二十六章 非西方政治思想
比库·帕雷克
有关本章主题及标题本,需
作四点澄清:首先,从非西方的视角看,20世纪可以说开始于1905年,这
年
本打败了俄国,该事件摧毁了广泛传播的欧洲
可战胜的神话,因而它得到了从东亚到秘鲁千百万
的庆祝。1也可以说20世纪开始于1918年,第
次世界
战(非欧洲
则称之为欧洲
战)的血腥惨烈
摇了萦绕在
们心中的对欧洲文化优越
的信念。从非西方的视角看,20世纪还没有结束,而且只有当
们的文化和经济
的去殖民化
程得以完成,与西方达成彻底的平等,这
世纪才可以说告终结。既然20世纪的开端和终结都是历史判断的课题,因而是有争议的,那
就选取
个更为保险的方式,严格按照年代
划分。
其次,们这里所讲的非西方政治思想家们生活的年代并
完全局限于20世纪。
管其中有些
在20世纪依然健在,但在1900年之
们基本
未发表任何有价值的著述,故此就
予论及,
只关注那些在20世纪发表了
量或至少某些重
著作且思想活跃的著作家。
第三,“非西方”词很受争议,对它的用法需
作
番解释。该术语的局限
显而易见,即
所指地域范围也并
总是
清二楚。“西方”
词有几种用法:地理学、政治经济学(指资本主义民主制)、霸权(指那些
度或者依然对其
国家行使政治支
权的国家)、种族(指那些其主
属于
种族的国家)等
义。每
种
义都将
同的国家分为西方和非西方。而且,“非西方”
词是以西方为中心的,将世界
的某些部分看作是西方的
者,看作是地
的某种残余,否认
们自
有
种肯定
的、自主的
份认同。将西方和非西方这两部分分别同质化了,无视了各自的
部差异,掩盖了它们几百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传承。非西方
其是所谓的东方,
久以
对西方
直是
个重
的存在。西方两
宗
都起源于那里,同样还有许多科学和哲学观念,诸如阿拉伯的天文学、印度的哲学和数学、中国的印刷术和
药,同时,东方也始终是
个充
希望和梦魇的争论
烈的话题。而西方在非西方的存在则更为广泛,
其是在欧洲
的殖民运
之
,以至于如果
参照西方,非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思想的很
部分就会全然
可理解。
虽然“非西方”词有种种缺陷,但它还是
种有用而且简
的表述,用以指称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
么作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
么依附于欧洲列强政治和军事强权控制的地区。虽然这些国家有着
同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但它们都有这
影响
远的历史经验,都
得
应对由外
统治引发的种种问题。它们都蒙受
殖民列强所带
的屈
,面对
整
外
的观念和冲
,
久以
,
们在思想的许多方面始终面临如何回应西方现代
这
主导
的问题。
管有种种显见的局限,但“非西方”
词却依然有相当的分析价值和解释价值,故而
在本章中仍然用它
指称有
述共同历史困境的亚洲、非洲和其
地区的
些国家。
需澄清的第四点是关于“政治思想”这
概念,该术语通常涉及国家的本质及其权威的基础、国家建构以及
理其事务的方式等方面的观念。某些非西方社会并
有或者说
脆就
是西方意义
的国家,即
在那些已经成为西方意义
的国家的社会中,许多著作家也对国家持强烈的批评
度,在
们眼里,国家是
驾于社会之
且支
社会的
象和非
格化的制度,
们试图将其重新嵌入甚或消融于更为广泛的社会。从西方的意义
说,
们的“政治”思想本质
是非政治的甚或说是反政治的。因此,
用“政治思想”
词并非指国家,也
是那种被理解为自主且专业化活
的政治,而是那些涉及
个社会的集
事务应如何组织和运行的观念。
在西方,虽然政治理论也可以在神学家、诗、小说家的著述中找到,但它
益成为
个由政治理论家或哲学家所从事的相对独立和专门化的研究领域,
管它
可避免地有其规范
的维度,但本质
仍然是分析
和解释
的。但在
部分非西方社会,
况却并非如此。在那里,由于国家直至晚近才与社会相分离(即
现在依然
够充分),所以国家并
构成
个独立自主的研究对象。学术机构并
是建立在如西方
学那样的学科专业化基础之
。理论思考与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
们期望它能够提供实践智慧。正是由于诸如此类的原因,许多非西方的政治思想并非政治理论家探索的结果,而往往
自政治领导
、活
家、作家、有关的公民和公共知识分子之手,并且有着强烈的实践
和规范
的目的。其并非通
政治理论家所使用的那种概念
严谨、
象,政治
超然的理论
系
行阐发,而是以带有政治目的、面向同胞公开的半普及
的著述形式写就。这并
意味着这些著述就
如西方同类政治理论著作,因为
管往往缺乏理论
的严密
,但它包
了
刻的洞见,抓住了真正的问题,并得到实践经验的充实;从本质和取向
看,非西方政治思想仍有其独特
,因而需
从其自
角度释读。而且,其中
部分以当地的语言撰写。由于许多这类著作并未翻译成欧洲语言,而
们对它的了解必然局限在其中的
小部分,对非西方政治思想的任何讨论都
能自称是全面的,本篇亦
例外。
语 境
20世纪初,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其地方的许多国家都受到西方的
刻影响。它们当中有许多仍
在殖民统治
;有
些则刚刚走
;而那些从
没有被殖民的国家,如中国、
本和伊朗,也在文化、经济和军事
受到西方列强的威胁。以各自
同的方式,它们均震惊于西方强
的
量和自
量的缺乏。西方所代表的
仅是
量,还是
种生活观,涉及诸如个
自由和权利、平等、民主、科学
的
知
以及对自然的控制等
系列价值,简言之,即现代
。非西方著作家探索西方
量的渊源、现代
的本质,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们在问,如何才能抵御西方,
们是否应该拥
现代
,以及应该怎样对待自己传统的生活方式。在某些国家,如更早接受西方影响的印度,这
论战早在十九世纪初就开始了。在拉丁美洲、
本、中国和中东,则
晚几十年。而在非洲的许多地方,则直到19世纪最
几十年才
现。但到20世纪初,在所有的国家,争论开始波及
众,
时成为核心公共话题,并且呈现
相当明晰的
廓。
在如何回应现代,如何能够抵御西方,以及重建传统社会等问题
,已有了许许多多解答,
致可归为四类:为
于分析,
将把它们分别称为现代主义(modernism)、调和主义(syncretism)、批判
的传统主义(critical traditionalism)、宗
原
旨主义(religious fundamentalism)(因为没有更好的词)。这
四分法指的是思想或者说观念
系的结构,而
是个
思想家,许多思想家往往支持其中
止
种立场,因而很难将之归入某
类型。这几类观念
系常常在预设和主张方面相互
叉,并
相互排斥。然而,每
类都有
同的取向,
于
同的世界观,反映了
同的
德和文化
受
,表达了
同的担忧和希望,并且形成了各自相当独特的思想世界。它们在时间
也并
同步,例如,宗
原
旨主义是晚近才有的现象,且在有关国家获得独立之
。在非西方国家,四类观念
系也并
是同样
于主导地位,其中哪
种在何时取得主宰地位往往取决于如
因素:诸如该国的历史条件、文化传统的特
和影响
、其受现代
影响的程度、以及外部威胁的广度和
迫
等。
现 代 主 义
现代主义著作家是西方现代的热心拥护者。
们认为,传统生活方式是静
、
抑、贫乏、充斥着迷信和墨守成规,也没有能
采取
致的行
。传统社会为经济
发达、
神及
德
滞和殖民地耻
付
了沉重的代价。现在该“从历史的
眠中醒
”,接受科学技术、理
主义、自由主义、(现代)国家之类的东西,以抵御西方了,正如印度尼西亚著名思想家苏丹·沙里尔(Soetan Sjahrir)所言,“西方
给
们的是
种更
的生活形式
东方必须西化”(Worseley 1967,p.20)。
现代主义者需说
们的国
(其中许多
持强烈的怀疑
度),使
们相信现代生活方式更为
级。
们
般凭借三个相互关联的论据:首先,现代
代表了自由,它使个
免于自然、习俗、贫困、专断权
等的
役,现代
还创造了
种值得
类
的生活方式;其次,它解放了个
的
神和创造
,创造了
个
裕、生机勃勃的社会,促
了
类的繁荣和
步;第三,它催生了西方
在经济、技术以及政治
的
量,任何社会都必需赶超西方,并作为现代世界的平等
员与之打
。由于
两个论据并
有说
,无法说
国民,因而现代主义著作家往往依靠第三个论据,将现代化描述为
种
容回避的历史
程,也是获得
量且为
尊重的必由之路。
在印度,现代主义观念得到了批自由主义思想家的鼓吹,诸如达达拜·瑙罗吉(Dadabhai Naoroji)、费罗泽莎·梅塔(Pherozeshah Mehta)、罗易(Monabendna.N.Roy)以及莫逖拉尔·尼赫鲁(Motilal Nehru)贾瓦哈拉尔·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
子,主张现代主义的还有共产主义思想家如丹吉(S.A.Dange)、维马尔·拉纳迪夫(Vimal Ranadive)和纳博蒂里帕德(E.M.S.Namboodiripad)。在
们看
,神秘主义、
世说、种姓制度、“地方主义
神”(spirit of localism)以及阻碍建立独立国家和市民联
的盘
错节的社会,已使印度衰退了几百年,并窒息了
切创造
和
取心。印度的唯
希望就在于与其
去决裂,走向文化现代化。2在中国,现代主义者,1916—1926年的北京
学校
蔡元培(1868—1940)延请了有独立思想的西化学者,所形成的氛围催生了“新文化运
”和“五四运
”,两者都鼓吹全方位的现代化。3陈独秀(1879—1942)、李
钊(1879—1927)、梁启超(1873—1929)、王国维(1877—1927)、吴虞(1872—1941)等
以各自
同的方式主张“民主与科学”,并将其通俗化为
句
号:“打倒孔家店”(Roucek 1946,p.576f.)。在
们看
,孔、孟,甚至佛
,都导致了
们盲目墨守传统、专制、社会
平等、权利与义务的集团差序
系,等等,成为国家在思想和社会方面走向衰退、政治
走向无能的
源。例如有“中国的
尔基”之称的鲁迅就说:“问题倒
在
们是否应当保存传统,而是传统是否能够保存
们”4(Tan 1971,p.54)。
科学和步是现代主义者
号。
步是按照西方现代
定义和衡量的,它意味着沿着西方世俗化、自由民主的路线
改造传统社会。科学则以实证主义的方式
定义,它被视为
种中立的权威,以抨
传统、宗
等等,它揭示了从
蛮走向文明的
步法则。
管并非所有
,但许多早期的现代主义者
受孔德、斯宾塞、孟德斯鸠、约翰·密尔以及达尔文著述的影响。在印度,它们被广泛阅读并引用。在中国,严复(1853—1921)翻译了其中的
些,并附以详
的注释,并且
的著述影响
远。在拉丁美洲,实证主义是新成立的巴西共和国的官方哲学,它甚至设立了
个实证主义的
会,从中培养了许多领导
。在许多非西方国家,现代主义者以实证主义和历史主义的方式去阅读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把它们看作是有科学
据的思想
系,所揭示的
仅是历史而且是
般的
德和政治生活的奥秘(更详
的讨论,见Harold Davis在Roucek 1946中的文章)。
因此,现代主义政治思想家与传统决裂。
们当中
些
意识到,并非传统信仰和实践中的
切都应抛弃。然而,
们确信,能够保留的东西很少,
保留它们就有鼓励“复古”
神的危险,并且最佳的行
路径就是从零开始。许多现代主义者也怀疑外
的观念和制度如果
与现存的信仰与实践嫁接,或者至少有某种联系,是否能够在本国扎
,但
们相信,事
并非必然如此。毕竟文艺复
的欧洲也顺利地与中世纪的生活和思想方式决裂了,即
在
们自己的社会中,全然外
的西方
育制度也已经被广为接受。
现代主义者对现代国家的热衷程度,丝毫亚于对科学和技术。在
们看
,国家代表了现代
,社会则代表了传统;国家是理
的领域,社会则是非理
信仰和“蒙昧主义”
量的地盘;国家代表了革新的意志,社会所凭借的则是对习俗的盲目遵循。国家必须
于社会,方能承担起
德和文化复
的重任。而若
如此,只有让那些得到开明官僚阶层支持的现代主义政治
英领导国家。虽然现代主义者赞成民主制,认为它能够
育民众,约束
英,但
们也担心将权
赋予堕落的
众的危险以及反
的影响。其中
些
坚信
们有能
把
众
员到现代主义规划中的能
,而另
些
则鼓吹“有指导”或者“有控制”的民主制。
无论是自由主义者还是马克思主义者,现代主义者都主张国家承担着重责任:经济发展和文化改造。在
们看
,
管这两项任务密切相关,但
们也意识到两者有时可能发生冲突,往往会厚此薄彼。毛泽东起初认为这两项任务可以相互推
。当
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的时候,
发
了1958—1960年的
跃
,此
还有文化
革命。文革开始于1965年,并以种种形式延续至1976年
去世。
跃
程中建立了集
公社,取消了家
和私有财产,并试图破“四旧”:即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相关方面颇有见地的讨论,参见Fairbank 1992,ch.20)。文化
革命有许多目标,其中之
是
从国家中肃清“
心家”和“资产阶级改良派”,取而代之的是既有正确的文化
度又决心毫
留
地改造社会的男男女女。所有这些
法阻碍了经济发展,使行政事务陷入混
,这也是中国文化复
所付
的小小代价。
现代主义者认为,国家应该组织为个民族国家,应该能够培养和
员民族主义
神。
想团结社会,产生它所需
的政治
量,以抵御西方,并且在充
敌意的世界
成为
个自决的主
,让国家承担起社会改造的重任,这是唯
的途径。现代主义者在确定民族主义的基础时遇到了困难。由于
们反对
去,所以就
可能诉诸传统;在
们眼里,既然宗
是反
的,在政治
是危险的,那么宗
也就
能履行这
功能。语言也起
了作用,因为语言有许多种,外国
也可能说同样的语言,而且语言本
没有足够的
量
员
众。族
也与此类似。而
系列为西方公民民族主义所鼓吹的
们所共有的公民和政治价值也起
了多
作用,因为这些价值还
是该社会生活方式的
部分,而且仅限于政治领域。
为了发民族
,现代主义者的主
凭借有两项:
是
们对西方主宰以及直至晚近依然遭受的殖民统治的耻
,二是得到广泛认同的实质
目标或者说“集
规划”,即经济发展、文化复
、政治权
。在
们看
,民族
是既定的,而是必须由国家通
员
们对西方的恐惧以及赶超西方的希望而创造
的。从心理倾向和政治-文化
涵
看,现代主义的民族主义
度依赖西方,恐惧和羡慕并存。它需
得到西方的尊重,与西方平起平坐,但这又
迁就并符
西方的标准和规范。在最
层的意义
,它表达的是
种歧义丛生的自主
:即由相关国家自主决定如何按照西方的标准
塑造自己。现代主义著作家所鼓吹的这种类型的民族主义在本
既非种族意义
的,也非公民意义
的,因为
者
于以国家为中心,
于意志主义(volitlonalist),而
者在
容
于实
化。现代主义是在强有
的恐惧和希望
机推
的
项集
规划,
员全社会以实现全方位的现代化。
调 和 主 义
调和主义者主张在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实现调和。们对现代主义者持
烈的批判
度,认为
者
加批判地全盘接受西方,同样
加批判地谴责自己的社会。在调和主义者看
,西方文化有许多值得羡慕的东西,诸如科学
神、理智
的
知
、理解和征
外部世界的坚定
量、对个
的尊重以及组织和集
行
的能
。但西方文化在许多重
方面也存在缺陷。西方文化主张狭隘的个
主义、
质主义、消费主义、军国主义,在国
外盘剥弱
群
,为贪婪和控制
所驱使,全然
顾
层的
德和
神。其中许多缺陷在
现代的西方是没有的,但现代西方社会在与
去决裂时抛弃许多有价值的遗产。非西方社会应该避免这
错误。非西方社会的强项正是西方的弱项,非西方社会应当以
方的最
贵理想为基础,发展
更
层次的文明。对于调和主义者
说,西方错就错在声称其价值的普遍有效
,因为这些价值都是片面的、有倾向
的。真正的普遍
只能
现在西方和非西方社会的批评
对话之中,是
方优点的综
。与现代主义者
样,调和主义者也欢
现代
,但与
们
同的是,调和主义
绝将现代
等同于西方化,主张非西方社会发展
它们自
的现代
模式。
创造种新文明的想法
了许多非西方著作家的想象,这
想法使
们在收获西方现代
的好
的同时,却
用抛弃许多传统的生活和思维方式。这给了调和论者学习西方的信心,因为
们在某些方面也可以
西方
的老师。的确,这使
们获得了
个独特的历史机遇,创造优越于西方的文明,并在
个历史阶段接
引领历史方向的重任。在印度,邦吉姆·查特吉(Bankim Chatterjee)、达耶难陀·萨茹阿斯瓦蒂(Dayananda Saraswati)、戈帕尔·格克黑尔(Gopal Krishna Gokhale)、戈维德·拉
德(Govind Mahadio Ranade)以及其
著名思想家认为,
们“坐在两条
河的
汇
”,承担起了汇
“古代智慧与现代事业”、“欧洲工业、科学与印度律法(dharma)”、“古老信仰与现代科学”的伟
德使命,创造
片“新天地”,它既是“彻底的科学”,又是“超卓的灵
”(Parehk 1999,p.68f)。以佐久间象山(Shazon Sakuma)、西周(Nishi Amane)以及西田几多郎(Kisaro Nishida)为代表的
本思想界
图结
“东方的
德与西方的技术”、“东西方的思维方式”、“西方理
与传统
本价值观”,并创造
种“新的现代
形式”和“普遍
”。在
们看
,两种文化能够“互补”,共同构成
种“完整
”的基础以及
种真正的“世界文化”(Samson 1984
了很好的分析)。同样,在中国,某些杰
的思想家主张在中国文化与西方科学之间实现“真正综
”,认为中华民族的复
应该是“中学为
,西学为用”(CHANGTIAN8.ORG 1996,p.595)。5张君劢(1867—1969)反对五四运
对西方现代
的认可,转而提倡古老的儒、
、释传统,希望以此作为新文化基础,其中综
了某些经
心
选的现代
素。徐复观(1903—1982)则认为,儒家的自
和德
观念是社会的唯
基础,现代
结构应当建于其
。在穆斯林国家,塔哈·阿卜达勒巴基·苏鲁尔(Taha Abdalbāquí Surur)等著作家主张实现伊斯兰文化与西方科学、技术以及政治组织形式的综
,正如穆罕默德·拉希德·里达(Muhammed Rashid Rida, 1865-1935)回答其批评者时所指
的,伊斯兰与西方是“两个和谐的朋友,彼此并
冲突”(Kerr 1966,p.191)。
在政治层面,调和主义者实现文化调和的宏伟蓝图在于将西方与本土有价值的观念和制度结起
。西方重个
的观念应该与非西方对共同
的强调相结
,因为
旦两者脱节,个
就会退化为自
中心的个
主义,而共同
则走向集
主义。个
权利很重
,但社会责任与义务也同样重
。个
自由是伟
的西方价值,但非西方对社会约束与和谐的强调同样伟
。西方的平等观念很有价值,但它
于原子化,需
用传统的博
和共同
观念加以补充。现代国家是有价值和必
可少的制度,但就算重
,也
能脱离或
驾于社会之
。国家应该超然于某群
的
,保持其非
格化特征,但它同样应该被组织得像
个家
,靠子女们的忠诚
维持,由有品格和德
的
管理,这赋予国家
的
面,在政治
堪称典范。政
是政治整
和
育中至关重
的工
,但它们
应
同伐异、阶级倾轧、制造分裂。民主制是值得推荐的政府形式,但有德
英与贤哲
士的角
也
应忽视。
虽然调和主义者提的方案的缺陷并非其自
固有的,但它依然引发了其鼓吹者
曾意识到的困难,它预设了
超文化的标准,用以判断每
种文化中何者有价值,但
们并未给
这样的标准。调和主义方案还更为天真地假定:相关的著作家自
在文化
是
受任何限制的,能够超然且自由地选择每
种文化的“优点”。再说,调和主义思想家错误地认为两者的优点能够和谐地结
在思想
其是实践中。
们没有意识到,
们许多
喜
的自由民主制与
德
英的权威是
能融洽的,而国家
能
方面
于超然地位,另
方面又嫁接到社会中,而主张个
权利的文化
会
易地与基于
份的社会义务相结
。虽然印度、中国、
本以及其
地方的调和主义政治思想家给
了对西方现代
、自由主义、国家与民主极
洞见的批评,以及许多建设
的思想,但
们所梦想的哲学
的伟
综
却未能实现,
们中的许多
么最终陷入虽有
但
免流于肤
的调和主义,
么采取
种隐秘的现代主义,虽然给西方的观念穿
本土的外
,亦难免其现代主义
彩。
批判的传统主义
批判的传统主义者对现代主义和调和主义都
加批判。
们
斥现代主义者在科学和传统之间划
泾渭分明的界线。科学自
也像其
事
样,是
种传统,而它的权威并非中立自明,而是得自其拥护者之间对其价值与方法之有效
的
致同意。诚然,科学依赖于试错、实验等手段,并且其结论需
接受批判,因而也可改正,但传统也是如此,传统绝
是“盲目的”和“非理
的”,而是
期试错的产
。在这
程中,错误的实践和信仰常被刈除,保留
的往往是有用的东西。既然
类
是没有心灵的自
机器,而是有理
的存在者,
们希望
意的生活,那么,除非有某种
理
,否则没有任何社会实践能够成为传统的
部分并
期存在。某些批判
的传统主义者还
而对现代科学本
提
战。6在
们看
,现代科学受到了理
主义者傲慢自
的损害,纠
于征
自然和控制
类事务,本质
是
英主义的,也是许多对自然和
类事务施
的渊薮,它使包括民间知识和传统智慧在
的其
形式的知识边缘化,赋予理
以特权,忽视了其
方面的
类潜能,对生命的意义和最佳生活方式几乎
置
词。
在批判的传统主义者看
,现代主义者们天真到以为
类就像是
块
板,可以在
面
画画。
类受到自
社会和文化的
刻塑造,
有特定的
、品格、脾气以及自
理解的方式。
种生活方式对于
群
是好的,对于另
群
则可能是可怕的灾难。它必须适应特定的
们,在
们的心理和
德的范围之
,而且
能联系和
发
们最
层的希望和心愿。
们
应脱离现实地去问何种生活方式最佳或者最理
这样的问题,而是应该问,对于这些特定的
们,何种生活方式最佳或者说最可取,
们以某种方式构成,也是某种传统的继承者,并且生活在特定的地理和历史环境当中。
虽然批判的传统主义者对调和主义者的某些关注更为同
,而且有时还倡导某些类似的观念和制度,但
们发现调和主义者的
路有着
层的缺陷。在
们看
,调和主义者天真地假定
们能够超越
们自
和现代生活方式,并且通
同样虚幻的超文化标准从
个并
存在的阿基米德支点
评判它们。调和主义者还
步错误地假定:价值能够脱离更广泛的生活方式,并且折中地结
起
。
们声称这样
种新的生活方式代表了“真正的普遍
”,是唯
值得普遍遵循的东西,这简直就是
种盛行的现代主义谬误,这
谬误即是:某种生活方式客观
是最佳的,同样适
切社会。与那种至少在西方活生生的、其优缺点
目了然的现代生活方式
同,调和主义者的这种综
却完全是理智
向
虚造,理论
有
,实践
则未经检验,是
场危险的
德赌博,没有
个负责任的社会会加入这
赌局。
同于拥
西方现代
模式的现代主义者,也
同于赞成某种本土现代
模式的调和主义者,批判
的传统主义者对现代
本
提
了严厉的批评。
对于批判的传统主义者
说,
个社会必须从其本
面目
发。正是
有特定传统和历史的特定社会,才将其成员塑造成
们已有的特
。没有
个社会是完美的,它必然
抛弃某些陈旧或丧失
理
的信仰与实践。
们的是非观也在改
,以
认为正确的,现在也许就被认为是错误的。再说,更广阔的世界从
就
是静
的,因而每
个社会如果
想延续并繁荣,就必须改
自
。批判
的传统主义者对历史
迁有着强烈的意识,强调与时俱
。既然每个社会必然
于各种原因承认
化是生活中的
个事实,那么它所面对的问题就
在于是否
改
,而是如何改
,既
丧失其认同
,也
会导致广泛的
德与文化失序。
在批判的传统主义者看
,没有
个社会已退化到完全丧失改革的资源,因为如果这样,该社会就
会延续这么
的时间。当然,其资源可能很有限,或者
足以应对新的
战,如果是这样,该社会就应该
从那些有更好资源
备或者已成功应对这些
战的社会中学习,它
应该把这些社会视为效仿的榜样,甚或视为现成观念的
源,而是作为
行批判
自
反省的辅助手段。
个社会应该自己去思考,
方面是
于自豪
,也是因为现实中并
存在其
选择。它应该批判
地审查自己的建构原则、心理和
德资源、需
,等等,对它认为正确的传统和实践则依旧忠心耿耿,再从其
社会中借鉴它认为有助于
步且能整
其生活方式的东西。注重
去,借鉴
者,这两种明智的
度都是自
复
的
部分。借鉴并
意味着自卑,而是自信和勇气,也无须因此产生负罪
和
耻心。而它的目的
是
赶
西方,也
是
创造
种新的文化并成为西方的老师,这两者都
于自卑
,而是
以
种最能实现其自
独特潜能并应对时代
战的方式改革和复
自
。
批判的传统主义赢得了非西方社会中某些最为杰
的思想家的支持。在印度,甘地、泰戈尔、提拉克(Bal Gangadhur Tilak)、阿罗频多(Sri Aurobindo)等
是其主
代表,
们既强调印度文明的
富
,也强调需
在保留该文明之
神的同时使之得到复
(Parehk 1999,p.72f)。在西印度群岛和非洲各国,现代著作家
地困扰于传统非洲价值遭到现代主义的侵蚀,
鼓吹“文化抵抗”、“重回源头”以及由此而
的“心灵皈依”。阿米尔卡·加布拉尔(Amilcar Cabral)希望非洲社会“重新占据其自
文化的制
点”,清除“外国统治的有害影响”,实现真正的“民族文化”复
(Miller 1990,p.46)。7艾梅·塞泽尔(Aimé Césaire)对殖民主义心理
了
为
刻的分析,
非洲
重新拾起破
的
去,从
们的语言、社会实践和思维方式中系统地排除殖民统治留
的遗产,并在某种经
适当修正的传统基础
建构民族文化。著名的尼
利亚哲学家考西·唯列杜(Kwasi Wiredu)主张“思想
去殖民化”,“揭开西方文化普遍
的假面
”,用非洲的语言
非洲的哲学,在本土非洲基础
创造
种真正的民族哲学。8诸如菲律宾的雷纳多·康斯坦蒂诺(Renato Constantinu)和中国的张之洞也持相似的观点(Constantinu 1985,p.48f)。对于所有这些
,无论是
于民族尊严还是政治现实的考量,都
政治制度以民族文化为基础,而民族文化却
是现成的,需
加以
心建构,而这唯有借助传统价值和思维方式的真正复
方可实现,它
普通民众与有机知识分子之间密切
作。
多数这类著作家都对国家
怀疑虑,认为创造民族文化的责任
应由国家
承担。
既然同的社会有着
同的传统和历史,
同的批判
的传统主义者对政治生活作
了
同的描述,
们所主张的制度和实践也
同。的确,现代主义者和调和主义者所倡导的普遍有效的政治理论或制度结构往往与
们的思维方式格格
入。然而在
们的著述中,某些
般概念仍然反复
现。
1.劍橋二十世紀政治思想史(出書版) (1 月前更新)
4255人在看2.群贰——我想要的生活 (1 月前更新)
2233人在看3.我以神通證导敞生 (1 月前更新)
6702人在看4.我與TI有個約定 (1 月前更新)
1699人在看5.你為何召喚我 (1 月前更新)
6750人在看6.極品美女養成 (1 月前更新)
5482人在看7.我在九叔世界裡面努荔加點修仙! (1 月前更新)
3483人在看8.煉骨 (1 月前更新)
6351人在看9.美美的邢福人生 (1 月前更新)
1896人在看10.武神傳說 (1 月前更新)
1800人在看11.絲洼辣媽張靜 (1 月前更新)
2268人在看12.魔魅 (1 月前更新)
6168人在看13.百花盛放 (1 月前更新)
1595人在看14.無盡劍裝 (1 月前更新)
2177人在看15.崩胡3RB (1 月前更新)
1858人在看16.寒梢禹隅(复女1v1高H) (1 月前更新)
7361人在看17.重生之民國元帥 (1 月前更新)
3253人在看18.直播女神 (1 月前更新)
6053人在看